近期,biwn必赢、广东省功能配位超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吴涛教授与美国加州河滨分校冯萍云教授合作以暨南大学为第一通讯单位在综合性期刊《国家科学评论》上发表了题为“Atomically precise metal chalcogenide supertetrahedral clusters: frameworks to molecules, and structure to function”的综述论文(Natl.Sci. Rev. 2022, Vol. 9, nwab076,影响因子17.275)。图1. 金属硫族超四面体团簇的发展历程。利用原子或分子级精确结构模型来揭示块体或纳米功能材料的本征特性是合成化学与材料化学研究者的共同兴趣点和关注点,亦是化学基础学科与材料应用学科融合发展的关键所在。团簇是由几个乃至成百上千原子或离子组成的聚集体,是介于微观原子和宏观体相物质间的重要中间状态。全面深入理解纳米尺度团簇的组成、结构与性质间的关联,对精确调控性能并扩展其应用范围至关重要。在众多类型纳米团簇体系中,金属硫族超四面体团簇尺寸均一,分子结构明确,且具有半导体性质,因而备受学界关
近日,我院宾德善/李丹团队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Angewandte Chemie上发表题为“Immobilizing Redox-Active Tricycloquinazoline into a 2D Conductive Metal-Organic Framework for Lithium Storage”的研究论文。锂离子电池在移动电子设备、电动汽车、储能电站、智能电网等领域有重要的应用,近年来其研究受到广泛的关注。有机电极材料因其具有资源丰富、环境友好、结构可设计、理论容量高等优点,引起了研究者的浓厚兴趣,但有机电极材料易溶于有机电解液、电导率低、反应动力学缓慢等的缺点制约了其应用。我院宾德善、李丹教授团队设计合成了基于富氮分子三环喹唑啉(TQ)的金属-有机框架(MOF)二维导电材料Cu-HHTQ,研究了其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TQ作为一种富氮共轭稠环分子具有良好的氧化还原活性,结合配位节点CuO4的氧化还原活性,Cu-HHTQ获得了多重氧化还原活性位点,实现了作为高比容量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应用。二维导电MOF长程有序的结构使其不溶解在电解液中,具有高循环稳定性,其多孔性以及